“400免費咨詢電話”、“400全國免費熱線”……不少消費者認為,撥打印在商品包裝上的“400”電話是免費的。然而,查詢一下就會發現,自己已被收取了市話費。8月25日,南寧12315表示,企業宣稱“400”號碼免費,有誤導嫌疑。工商部門提醒消費者,撥打“400全國免費服務熱線”要慎重。(8月26日《南國早報》)
說好的“免費熱線”卻還是要收費?這不是坑人是什么?根據運營商的解釋,“400”號段的號碼是一種主、被叫分攤業務,消費者作為主叫方時可以免除長途費,但仍需要承擔市話接入費,商家作為號碼擁有者,需要承擔其他費用。
商家打出“免費”的幌子,使用“400”作為客服熱線,無非是為了給消費者留下企業正規和服務優質的印象,讓消費者感到企業服務周到、可隨心撥打,不用擔心話費問題。
可是,明明是收費電話卻標注成“免費”,商家的這種行為已經涉嫌違法。
我國《廣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與商品或者服務有關的允諾等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符,對購買行為有實質性影響的,構成虛假廣告。而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另外,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既然我國有多部法律給這類違法虛假宣傳帶上“緊箍咒”,為何還有眾多商家知法犯法,明目張膽地欺騙消費者?
首先是商家存在“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有人可能認為,別人標注“400免費熱線”一直沒有碰到什么麻煩,我干嘛不標呢? 正因為如此,有的商家覺得如果老老實實辦事,不標“免費”二字,反而自己吃虧,全國這么多商家都這么干,倒霉事不一定輪到自己頭上吧?
其次是消費者維權意識薄弱。絕大部分人其實不知道撥打“400免費熱線”還得自己承擔市話接入費,他們因商家的虛假宣傳一直被蒙在鼓里。即便有的人在打印話費清單時偶然發現了這一“驚人秘密”,也有可能因為產生的費用不算高,就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懶得去跟商家計較,最終選擇忍氣吞聲。這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商家的肆意妄為。
再者是工商部門監管不力。面對鋪天蓋地的“400免費熱線”,工商部門有必要責令轄區內的所有商家停止這類違法行為,不能讓其繼續坑騙消費者。另外,工商部門有必要通過各種途徑、各種形式,向廣大消費者告知“400免費熱線”并不免費,鼓勵消費者碰到這類虛假宣傳時,向工商部門投訴,并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400電話網成立于2007年,眾多商家打著“免費”的招牌行騙卻依舊逍遙法外。這算不算覆蓋面最廣的驚天大騙局?誰該為消費者蒙受的損失埋單?誰該為此擔責?未來,運營商取消長途費、漫游費是大趨勢,屆時,所謂“400免費熱線”的費用極有可能全部由主叫方的消費者承擔,如果商家還用“免費”這樣的虛假宣傳忽悠人,豈不是把所有消費者都當成傻子?工商管理部門還能坐視不管嗎?